身體經常感到疲憊又沉重?可能是體內濕氣重的象徵

身體經常感到疲憊又沉重?可能是體內濕氣重的象徵

 

人體主要有外濕(濕氣透過呼吸由口鼻進入,或透過肌膚滲透)和內濕(脾胃功能失職)兩種,而濕邪還具有黏滯、重濁、趨下(向人體下部走)的特性。

一旦體內有了濕邪,一定要及時排出,以免惡性循環,加重對人體的傷害。

 

台灣氣候多半潮濕,一般來說,身體濕氣較重的人會經常出現疲勞、四肢沉重、頭腦昏沉等狀況。不同的體質會產生不同的病症,像是:頭昏脹痛、暈眩耳鳴、腸胃不適、關節著重屈伸不利等等。

 

如何去除體內濕氣:

 

  1. 少吃冷食,少喝冷飲

在濕氣如此重的環境中別吃傷脾胃的食物。比如涼拌食品、冷飲。中醫認為,生冷食物、寒涼性蔬果,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,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。因此不宜過量食用,烹調時最好加入蔥、薑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。喜歡吃甜食的人也得忌口,因為「甜膩化濕」,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,加重炎症反應。口味重的食物也要少吃,因為腸胃功能好壞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,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、均衡飲食。油膩、過鹹、肥甘厚味的食物不易消化,容易造成腸胃悶脹、發炎。

 

  1. 主動發汗:

各種運動,像是跑步、快走、騎自行車等等。

 

  1. 被動的發汗:

像是三溫暖、溫泉、烤箱與桑拿等。

 

  1. 多喝溫開水:

溫開水可以活化內臟,當內臟溫度升高1℃,基礎代謝率也跟著提高10% ∼12%,燃燒脂肪的效率更佳;攝取充足水分也能促進體內循環,幫助消水腫、排廢物、促進排便。夏天游完泳,也別忘了喝杯溫水,可以抵禦濕氣入侵。

 

  1. 少飲酒:

愛喝酒是加重「濕毒」的主要因素,從中醫上來講,酒助濕邪,因此酒精儘量要少碰,更不能借酒澆愁。

 

  1. 睡眠要充足:

睡不夠就會產生氣虛,氣虛會造成身體沒有活力,代謝會變慢,脾氣虛會讓腸胃運化能力變差,水分代謝不良,濕氣容易產生,充足的睡眠可以讓我們精神變好,也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。

 

  1. 吹乾頭髮再入睡:

洗頭洗澡時,要注意擦乾水分,弄乾頭髮後,再入睡,不然濕氣進入體內,影響身體健康。

 

有的人覺得明明沒有吃很多,體重卻一直上升,甚至感覺連喝水都會胖。其實身體大約70%都是水做的,所以有時候體重是水液的代謝出現問題,輕則造成體重增加,重則會形成水腫。身體痰濕重會使水液運行速度減慢,所以較容易形成易胖體質。

 

人體內脾主運化水濕,是津液代謝的樞紐,一旦脾虛不運化,就會產生痰濕,脾虛的人因此容易浮腫,顯得肥胖。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